關于我們

在線客服

幫助

24小時客服:010-82326699 400-810-5999

建設工程教育網 > 建筑文苑 > 其他相關 > 正文

理念·技術·建筑詮釋——創(chuàng)維數字研究中心創(chuàng)作

2006-12-29 13:58    【  【打印】【我要糾錯】

    創(chuàng)維數字研究中心位于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(yè)園區(qū)深南大道南側,總建筑面積約 6萬平方米,1~3層為創(chuàng)維集團產品展示空間,4~16層為辦公、研究開發(fā)空間,其中西側塔樓為集團自用部分,東側為商用辦公部分,18層為多功能觀光。1999年8月,本設計方案在投標中勝出。整個工程計劃投資近2億人民幣,預計2002年落成。

    作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(yè)園區(qū)的一個重要開發(fā)項目,怎樣處理建筑與城市、技術與文化、人與自然、建造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等一系列關系,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始終關注和探索的課題。

    一 城市概念

    個體建筑與它所處的城市空間環(huán)境存在一種互動的關系,個體的設計應該超越自我,實現與城市結構和文化肌理的鏈接。在創(chuàng)維數字研究中心設計中,嘗試使用“城市交互活動”(urban activity and interaction)的概念處理建筑與城市結構的關系。由于用地和容積率要求的限制,建筑體量龐大,勢必對深南大道形成壓迫之勢。因此,我們按使用功能要求將建筑分成三個基本體量:西側集團自用塔樓、東側商用辦公塔樓和頂部多功能觀光層。這三個體塊在建筑中部圍合成一個大尺度的虛空間,建立起“城市中介空間”(urban in-between space)概念,它拓展和模糊了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邊界,削弱了建筑體量對深南大道的壓迫感,實現了建筑與城市空間的“動態(tài)交融”。

    二 建筑智能化和以人

    為本的設計理念

    信息時代,技術的發(fā)展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模式,建筑智能化(OA—辦公自動化,BA—樓宇自動化,CA—通訊自動化)是一個新的課題,F代辦公樓設計除應滿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求外,還應有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遠見,這對實現建筑智能化十分重要。設計中,采用“開放式空間”概念,將核心筒盡量靠平面的外沿布置,在中間部位留出大面積具有高度靈活性和可變性的開放式辦公區(qū)域。柱網采用9 m×9 m與9 m×12 m的模塊組合,辦公部分層高采用3.8 m,為布置綜合的管線系統(tǒng)提供最有效的可能。

    對建筑的使用主體——人的心理、生理需求的關注,創(chuàng)造一個高效、舒適的辦公環(huán)境,是本次設計努力的方向。設計中,重點在集團自用辦公部分設置了一個大尺度的“生態(tài)休息中庭”。這個跌落式的中庭有5層樓高,每兩層設一個生態(tài)平臺,平臺的室外部分與室內部分通過一道通透的點式玻璃幕墻分隔。在這里,工作人員可以喝茶、閑聊或遠眺海景,消除疲勞,恢復體力和精力。

    三 視覺形象

    整個建筑具有清晰的形式邏輯和適度的視覺張力。立面以水平線條為主,臨深南大道的一面處理成舒緩的弧面,表現出一種柔和的動感;南向的一面結合“生態(tài)休息中庭”,呈現出一種變化的秩序。在建筑中部的虛空間部分,把產品展示的入口處理成一個通透的點式玻璃錐體,結合頂部觀光層的圓洞,建立起一種“事件建筑”的概念,在人與建筑之間,形成一種基于“時間”因素的互動張力,形成聯系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記憶線索。

    建筑的表面處理往往能直觀地折射出建筑的文化品質。在創(chuàng)維數字研究中心的設計中,遵循這樣一些原則:技術手段和藝術處理完美結合;注重建造方式自身的表現;材料的使用與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相對應。建筑表面用材以石材、金屬、玻璃為主,以體現建筑的輕盈感和科技感。

    建筑設計涉及場所的創(chuàng)造、文化關聯、社會效益以及基于環(huán)境和能源因素的技術革新等諸多范疇和領域。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外界因素,運用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,尋找最有效的處理方式,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,是本次設計過程中一次有益的探索。

楊沫陽

延伸閱讀:建筑
收藏分享:論壇
分享到:
相關新聞
  • 特色班
    4大班次+2-3套全真模擬題
    提升學習效果
  • 精品班
    4大班次+2-3套全真模擬題+1套預測試題
  • 實驗班
    3套全真模擬題+2套預測試題+考前沖關寶典
  • 定制班
    3套模擬題+3套預測題+考前沖關寶典+考前重點
  • 移動班
   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,
    強化重點、難點、考點
版權聲明

  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本網授權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且必須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  2、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,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。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,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,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。
  本網轉載之作品,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請與著作權人聯系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  3、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。